标 题: | 关于探索设立广州大学城社会治理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自2004年广州大学城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历经十年的发展,广州大学城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高质量社会服务的大学园区,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提升的一个亮点。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大学园区。目前,广州大学城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进驻,学生人数16万人,教师人数2万余人,为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012年底,广州市政府推进实施“大学城提升计划”以来,通过修编发展规划、完善公建基础设施配套、实施环境治理、景观提升、交通优化等民生工程,大学城发展正呈现新一轮的发展轮廓。与此相应,大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缺少规模效应、科教资源共享不足、校村融合发展缓慢、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以改革促发展,向机制要效益,是政府和大学共同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广州大学城改革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为此,我们建议探索设立广州大学城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改善社会治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为抓手,从机制体制创新的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1、成立“广州大学城共同治理委员会”。由大学城管委会牵头,吸纳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师生、产业园区、社会组织、保留村等单位代表参加,建立利益相关方进行信息沟通、对话协商、参与决策、监督评估的机制,促进政府行为、社会管理、民众自治的有机结合。共同治理委员会通过协调参与政府、高校、师生、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提出对大学城的建设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重要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对事关民生的项目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从而推动政府从单向管理转向政府、高校、社会与公众协同治理的转变,建立政府、学校、师生、居民常态性的协商议事监督机制。 2、优化大学城管委会的组织模式,赋予大学城管委会一定的事权与财权。建议赋予大学城管委会在实现协调与服务、建设与管理双重职能时,赋予部分市一级的财权和事权,增设人员编制。采用“管委会+控股公司”组织架构形式,组建具有公共服务和产学研孵化服务的经济实体,在政策支持、人员编制、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配套,集中大学城资源管理,赋予市一级的部分管理权限,推动政府主导、高校主动行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市场机制的形,建立集高等教育、科技园区、和谐社区管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3、深化校地共建合作模式辐射效应,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和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掘大学城教育科技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加快校地产学研协同创新标志性平台建设,构建大学城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资源引入渠道,打造以技术、资金、机制为特征的智慧驱动型产业园区的新模式,拉动广州国际创新城的发展。充分发挥大学对社区的辐射功能,采用校村共建模式,推动保留村与大学在商业、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提高保留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文化素质。当前,建议切实推进三项民生工程:(1)积极实施校村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计划,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学校周边的商业服务配套和文化设施;(2)依托华工、广工现有的医院,政府给予一定投入的形式建设两个社区医院,推进大学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惠及广大师生和居民;(3)在当前反恐工作形势较为严峻的形势下,要通过校地合作积极推进平安高校建设,进一步完善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群防群治、大学城师生广泛参与的安保联动机制,建设平安和谐的大学城。 |
问题答复: | 大学城管委会对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代表建议第74号的答复
崔颖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探索设立广州大学城社会治理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广州大学城的快速发展,广州大学城建设之初的建设和管理“两条腿走路”模式,已经转变为广州大学城管委会同时承担广州大学城建设与管理、服务与协调、创新与发展的“多重职能”模式,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工作范畴不断拓展,因此,大学城的社会治理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 一、关于成立“广州大学城共同治理委员会” 您提出的建议“成立‘广州大学城共同治理委员会’,建立政府、学校、师生、居民常态性的协商议事监督机制”十分切合实际。大学城管委会现在从各所高校抽调一名老师,参与管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大学城提升计划的实施,以建立“大学城管委会+高校”的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机制。另外由广东省教育厅牵头,筹备成立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各高校以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协商合作、共同发展为目的,聚合大学城高校资源,积极完成大学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发挥文化引领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建立大学城高校间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鼓励联盟成员之间形成双边乃至多边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推动联盟成员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联盟成员的共同发展,提升联盟成员的国内外影响力。 我委将会在上述两个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您的建议进一步探索成立“广州大学城共同治理委员会”,转向政府、高校、社会与公众协同治理的转变,建立政府、学校、师生、居民常态性的协商议事监督机制。 二、关于优化大学城管委会的组织模式 大学城管委会自成立以来,全面正确履行职责,全力推动高校服务、产学研合作和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年来,随着广州大学城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赋予广州大学城管委会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工作范畴不断拓展。我委认为您提出的“优化大学城管委会的组织模式,建立集高等教育、科技园区、和谐社区管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十分必要。年初,我委根据《市委办公会议纪要》(十届〔2014〕24号)、《市委办公会议纪要》(十届〔2014〕26号)和《区委常务会议纪要》(番常十二届67次〔2014〕1号)精神,去文请示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建议对广州大学城管委会进行相应的机构编制调整,同时增挂广州国际创新城管理委员会的牌子。 三、关于深化校地共建合作模式 对您第三点建议“深化校地共建合作模式辐射效应,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和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推进的三项民生工程已在逐步推进: (一)“改善学校周边的商业服务配套和文化设施生活设施”,与《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中实施的“交通系统优化、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和谐社区建设、教育资源共享”五大工程项目目标一致,都是在充分挖掘大学城的潜在价值,促进大学城在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社区互动、环境改善等方面全面发展,整体提升大学城综合功能,形成联系紧密、互为依托、多元共存、融合发展的高校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高等教育基地、华南地区知识创新的主阵地、岭南文化的传承地和生态环境示范区。 (二)对于建设社区医院的问题,区卫生局正与大学城内一楼盘——星汇文宇积极协商,准备接收其楼盘内的公建配套设施,接收后会将现位于新造镇谷围新村的小谷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到大学城。同时区卫生局正在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村卫生站一体化管理和由有意向并条件成熟大学医院承办大学城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进一步完善大学城内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三)通过校地合作积极推进平安高校建设方面,区公安局和大学城管委会坚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细化实施方案和全面贯彻落实的原则,从加强大学城的社会面防控、智能化系统建设、视频建设等工作入手,构建平安和谐大学城。尤其是建立了具有大学城特色、警察与大学保安系统互动的警务模式,构建了多层面的群防群治体系。一是发动社会力量配合派出所社区民警开展社区巡逻守点工作,加强巡防,提高社区安全防范效能。同时,安排驻片的14名社区防控工作督导民警加强对各村社区和各所高校防控工作进行巡查和监督指导。二是安排值班警力加强大学城辖区巡逻防控,并通知驻校社区民警加强与各所高校保卫部门联系,密切注意高校学生动态,强化与学校联动机制,利用治安防控资源共享的原则,巩固校园安全。三是每月与各所高校保卫处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有关治安情况,指导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大学城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