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推进我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理 由: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区没有完善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一应建筑废弃物均通过填埋堆放来解决,对环境和市容造成很大影响,而这些建筑垃圾经过分捡、剔除或粉碎后,是可以通过现有处理技术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变废为宝。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是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将其一扔了之的传统做法,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建筑垃圾的循环综合利用,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局。当前我区建筑垃圾处理的现状: 一是建筑垃圾“无家可归”。我区目前尚未建有规范的消纳场所或综合利用设施。市城管委规划的消纳场所因用地、规划等原因未推进建设,区城管局临时选取的会江村垃圾填埋场作为临时受纳场所,因缺乏后续的综合利用已受纳满(200万立方米),其他临时受纳场所也因土地利用、规划、征地等原因难以选址建设。由于没有消纳的途径,除少量余泥渣土用于建筑工地土方回填外,大量建筑垃圾无法处置。 二是违规受纳和排放情况严重。在当前排受矛盾的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社区、村居、单位及个人在城市空地、农用地、耕地私设受纳场,违规受纳建筑垃圾,肆意占用有限土地资源,造成环境破坏和重复清运;一些建设、施工单位和个人在城区空地、道路两侧、河边、城乡结合部甚至河涌等处偷排建筑垃圾,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危及城市公共安全。 三是建筑垃圾处理手段单一。区内建设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除少量余泥渣土用于土方回填外,只有填埋堆积的单一手段处理,只受不消,缺乏循环利用,垃圾量有增无减,即使设置再多的受纳场地都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建筑垃圾排放需求。 四是有堵无疏难以治本。治理建筑垃圾围城局面,必须采取疏堵解决的方式,在无有效疏导途径的情况下,仅靠行政查处这一堵的手段,往往整治一段时间后又产生新的乱倾倒现象,屡禁不止。而关停违法受纳场、清理偷排的堆积点,无非是从一个地方搬去另一个地方,建筑垃圾总量一点都没有减少,难以治本。
办 法: 如何使政府减少管理和行政成本,促进建筑垃圾循环消纳?如何做到疏堵结合,形成常态化的日常治理?在国内外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无论是“城市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还是日趋完善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依靠后期综合利用达到建筑垃圾循环使用,总的来说,市场化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是关键。因此建议我区早重视、早策划、早利用,依托广州市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规划,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扶持一批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企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筑垃圾处理新模式,使区内建筑垃圾疏堵有序,彻底解决这一综合性难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编制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建筑垃圾产生量,按照资源就近利用原则,合理安排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的布局、用地和规模,统筹考虑近期建设计划,科学编制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并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衔接,确保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加大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扶持力度。以“政策引导、市场竞争、自主发展”模式,鼓励采取企业自筹、BOT(建设—经营—移交)等方式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有技术、有经验、有实力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消化存量、吸收增量,使建筑垃圾疏导有径,并形成绿色环保经济产业化。利用财政、税收、投资等经济杠杆支持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的环评、规划、土地审批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帮助生产企业落实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依法减免税收,增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对已经产生的建筑垃圾,制定有效措施,确保优先并无偿供应给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将从建筑垃圾产生单位收取的处置费,补贴支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发展。 三是加速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将具备推广应用条件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城市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中,优先选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如路面基础铺设用料、路砖、路基石、护栏、沙井盖等;制定相关规定,对使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建设工程,以建筑垃圾排放量和产品使用量为指标,按比例返还建筑垃圾处置费,引导建设工程多采用符合标准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四是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手段,提高建筑垃圾的现场重复利用率,减少建筑垃圾外运,参照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模式,采用移动式综合利用设施,内部消化建筑垃圾;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标时,要对工地的建筑垃圾运输及综合利用做出明确规定;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建筑工程广泛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理念,优化建筑流程,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量,延长建筑设施使用寿命并预留改造空间和接口,以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五是规范建筑垃圾处置过程监管。目前在我区运营的6家有资质运输公司主要承接大型建设项目的建筑垃圾外运,对于村民建房、居民装修等中小型建设,要么是自行雇请社会车辆外运,要么是随意堆积在村居、小区四周,成为建筑垃圾撒漏污染、乱排放的根源,因此,建议完善配套处置体系,加强处置过程监管。在村居、小区等建立临时垃圾受纳点,结合综合利用设施建设,由政府雇请有资质的运输公司进行统一收运,并逐步推进建筑垃圾处置费的实施;加强运输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以主干道限时专道、路线监控、联单管理等措施,避免运输过程中造成撒漏污染、偷排偷放等行为;建筑垃圾处置企业要按照全封闭料仓、全硬化场地、全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建设,推行绿色生产理念,避免形成新的污染源。□ |
问题答复: | 彩票平台推荐 城市管理局对区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59号提案的答复
许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为加快推进我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增加处置建筑废弃物的硬件设施,区城管局牵头制定《彩票平台推荐 建筑废弃物处置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建设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目标。但是存在工作推进较为缓慢,项目建设还没落地等问题。因此,需加快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一、推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 广州市正在拟定《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2-202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征求意见稿),拟规划选址大石街茶庄路以西(原大石卫生处理厂)建设会江综合利用厂。 目前,区城管局就该规划选址征询各相关单位的意见,并将相关情况反馈到区政府。近期将重点推动会江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 二、加大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 1、为加快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区城管局在《方案》中提出将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纳入重点项目报批绿色通道管理,在规划、用地等环节加快办理报批手续;区财政局负责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经费保障,落实国家和省、市对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按照企业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的数量予以核拨财政性资金补贴。 2、推广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使用。根据广州市相关扶持和管理的配套政策,明确各类政府投资项目按一定比例率先使用、社会投资项目推广使用等要求,逐步提高再生建材在各类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使用比例。 三、多渠道挖掘消纳用地潜力。 采取多方法、多渠道挖掘消纳用地潜力,充分利用房地产开发、大型企业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以及政府储备用地、政府工程的临时用地等进行回填、平整,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 四、加强建筑废弃物处置监管。 1、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掌握建设项目建筑废弃物处置情况,区城管局要求申请单位在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时提供建设项目的建筑废弃物处置方案,计划并落实该项目建筑废弃物的消纳场地、保洁责任路段、回收利用情况,计算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和总回填土需求量。 2、根据《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我区在各镇街设置了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临时堆放点或收集容器,各临时堆放点或收集容器有专人负责管理。各镇街须按规定委托具有《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将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运输到指定的消纳场地。《广州市居民住宅饰装修废弃物管理办法》正在抓紧制定,待该管理办法实施后,将进一步健全垃圾分类处理体系,规范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行为。 今后,我局将加强与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积极推进我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区建筑废弃物处置机制。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14年9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