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齐成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10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亚运会和广大市民日常食用安全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进一步做好亚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广州2010亚运会成功举办和广大群众饮食安全,我区及早谋划,不断创新和完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食品市场监管,采取多项措施落实亚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任务,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水平。 一、基本情况 总体情况:全区总面积786.15平方公里,下辖19个镇街,247个行政村,86个居委。常住人口151.42万,其中户籍人口98.92万。 供亚运会食品企业(基地)情况:目前我区共有亚运指定接待饭店7家,亚残运会总部饭店1家,青年营所在饭店1家,其中3家是提供清真餐饮服务的签约饭店;供亚食品企业(基地)2家,餐饮服务商2家。 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工情况:食品安全实施分段环节监管,初级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消费四大环节分别由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能范围进行监管。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署保障计划。 为做好广州2010亚运城市行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由区公安、经贸、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检验检疫等12个职能部门组成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进和落实。制定了我区2010亚运城市行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以及实施步骤。定期召开部门联席协调会,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确保亚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二)突出工作重点,落实保障任务。 针对食品安全实施分段环节监管的特点,我区着重从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消费等四大环节入手,强化环节监管,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农产品种养殖环节保障。派驻技术人员对供亚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监督指导,准确掌握企业农产品生产经营状况。加强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实施农产品标识和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全面建立农资经营店销售台帐,杜绝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自检和政府监督抽检,开展亚运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监测工作,从今年6月至亚运会开幕前,预计抽检农产品样品31000份,严密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二是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保障。增加供亚食品生产企业巡查频次,加大监督抽查密度,督促企业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对辖区内具体供亚的批次食品实施驻厂监管,严格实施批次食品的原料和成品的留样备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查处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行为。三是强化食品流通环节保障。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严把进货关口,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建立食品进货台账。试行“信誉通”食品备案信息系统,加强电子台账管理,强化食品源头追溯。积极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强化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利用工商食品安全监测车和监测箱,对流通环节食品实施快速检测,今年上半年检测食品14687批次,合格率为98.45%。对不合格食品视情况分别采取封存下架、现场监督销毁、抽样复检等措施,确保不合格食品无法继续流通。四是强化餐饮消费环节保障。对全区与亚运会保障有关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落实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全面推进食品行业信誉度等级评比工作,指导、监督亚运指定接待酒店食品卫生量化分级A级评定工作,加强食品原料购进管理和食品监督抽验。五是强化进口食品安全保障。对进口食品代理商及收货人实施备案,健全流向记录存档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追溯。进口食品检验检疫按国家标准进行安全卫生及标签检验,注重食品标准中外观、气味和滋味项目的检验,对安全卫生不合格产品及时准确判定,并通过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通报。六是加强食品市场整治严防“地沟油”。监督餐饮单位建立食品原料登记索证制度,对食用油来源实施索证和登记,对食用油领用建立专账。督促餐饮单位与具有相应资质的责任人或单位签订餐饮垃圾(包括废弃油及潲水料)收运合同,加强餐余垃圾的出路管理。今年4月,全区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检查餐饮单位2595家次,其中大中型的餐饮单位基本上使用定型包装的食用油,小型餐饮单位大部分使用散装食用油,均能出示粮油生产厂家资质证书。餐饮单位尤其是用油量大的川菜馆、湘菜馆基本上与有资质的单位签订了废弃油和潲水料回收合同,未发现使用“地沟油”违法行为。同时,抽取餐饮单位使用的油样40宗,结果全部合格。 (三)创新监管模式,健全保障机制。 我区先后投入1400多万元,于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2008年着手全面推广、今年实现全面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督监测网络,是创新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新尝试,也是部署广州2010亚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举措,开创了基层从“源头”到“终端”全程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的新局面,实现监管重心下移、监管关口前移,形成区、镇(街)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为我区实施亚运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保证。一是整合镇(街)级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全区19个镇(街)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食品安全办公室(下简称“镇街食安办”),设专人统筹镇街食安办日常工作,从农办、工商所、卫生防疫、安全办等部门抽调人员,公开招聘食品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6至8人的工作团队,合理整合监管资源。全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达122人,其中食品检测专业队伍37人。二是建立健全区、镇街分级管理模式。区职能部门创新性地建立网格化监管模式,按照区域划分,实行专人分片负责制,不断落实监管责任。镇(街)食安办按照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辖区内食品安全四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和检查任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情节严重的报区有关部门实施执法查处。三是不断加大食品检验检测投入力度。首先,区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方面,2005年,我区成立了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并通过计量认证取得152个检测项目,具备开展蔬菜水果、畜禽肉蛋、水产品、农田土壤、水等检测能力。目前,我区已形成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为管理平台,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主干,各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点、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的生猪“瘦肉精”和禽畜安全质量检测点为支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流通食品检验方面,工商部门利用1台食品安全监测车、14个食品安全检测箱,每月制定检测任务和检测重点,按计划定期对区内的流通领域食品进行快速检测。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检验由区质量监督检验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实施。其次,镇(街)级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取得新突破。各镇(街)配置的食品安全检测车及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食品多功能检测仪等检测仪器设备,通过深入农村、工厂、学校免费对农田种植蔬菜、市场流通食品以及学校、厂企食堂、餐饮单位食品原材料实施快速抽查检测,检测项目涵盖农药残留、二氧化硫、吊白块、重金属等20个食品安全指标,流动性强、检测快速、效率较高,检测结果实时掌握,能对全区食品安全实施监控。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镇(街)食安办立即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控制、退市和销毁处理,避免问题食品上市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复检的,由区级以上农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检测机构实施复检,及时消除隐患。 (四)实施风险评估,完善预警机制。 我区食品安全工作逐步实施风险评估制度,依托自主开发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及时对各镇街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实施风险评估,视安全和风险程度及时调整检测重点和工作方向,为全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准确、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探讨成立食品安全专家库、监测食品风险的可行性,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对季节性高风险类食品定期发出安全预警,指导群众安全饮食。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曝光不合格食品和违规生产经营企业,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引导企业守法经营,提升食品行业诚信度。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我区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区餐饮商会、名厨协会共同举办“优质饮食迎亚运”活动,督促各餐饮单位特别是亚运指定接待酒店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加强亚运食品安全保障宣传,通过食品安全检测车的大型电子宣传平台,编印亚运食品安全常识书籍,派发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小单张,组织宣传周、宣传月等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全民自我防护水平,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共同营造亚运会食品安全良好环境。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在以上重重举措的努力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亚运食品安全保障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我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保障供亚食品质量安全,确保亚运会顺利举办。 (一)健全亚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部门组织协调,推进落实亚运食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完善亚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提前进入亚运应急保障实战状态。 (二)狠抓亚运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落实。联合相关部门对亚运城、比赛(训练)场馆、指定接待酒店以及周边“五小企业”实施重点检查,加强供亚食品监督和检测,确保亚运期间食品安全。 (三)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着重加强对场馆内从事餐饮服务的厨师、部门主管、场馆餐饮经理以及外籍餐饮服务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完成亚运餐饮服务全部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加大亚运食品安全宣传投入力度,拓宽宣传平台,营造安全和谐的亚运竞赛氛围。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