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议案 |
问题内容: | 案由: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然而,尽管有政府的三令五申、社会的呼吁、专家的呐喊、家长的期待和学校、教师的探索,但从执行的实际效果看,情况仍不容乐观。 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地方有些学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随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强行剥夺了学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个别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夙愿,也促使他们盲目地送子女到各类补习班、兴趣班。经走访番禺多所学校发现,大部分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长达15?17小时(详见附件)。 事实证明,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至少要经历12年的求学之旅,课业负担过重,课余自由活动时间过少,睡眠严重不足,会使学生透不过气来,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近视、体力不佳、四体不勤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如不能根本解决,势必影响到中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解决办法: 1、要严格执行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和作息时间的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必要时,可以根据社会人士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问题进行调研论证,研究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标准,为调整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息时间提供依据。 2、要严格执行中小学生作业量的有关规定,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提倡中小学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课外作业。减少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保证他们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障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3、坚决取消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办的一些文化课之类的所谓补习班。 4、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社会上针对中小学生的违规办班行为,严格规范社会力量办班,督促检查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办学。 |
问题答复: | 凌铭光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9号《关于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方案 》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议案对目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和造成的后果分析得很中肯和客观,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亦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当前正在实施或规划实施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创造有利于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多次行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省教育厅在今年1月印发的《转发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粤教基函〔2009〕2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目标和责任,规范了教学时间和作息时间、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规范考试要求和次数。区教育局于 二、加大查处力度,及时纠正违规办学行为 近几年,我区教育部门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精神,每年年初,各教育指导中心都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并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区教育局。然后,区教育局组织人员到区内中小学校进行抽查。通过听学校汇报、察看校园、查阅档案资料、学生问卷调查、对行政领导和教师专访等形式,检查学校落实上级有关中小学办学行为管理规范的执行情况,进一步加大各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监管力度,及时纠正了个别学校违规补课等问题。通过镇、校自查及区教育局抽查,基本控制了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近年来,有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投诉个案大幅度下降。 三、进一步加大力度,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 (一)加强宣传,使全社会达成共识。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相互理解、配合和支持。要进一步向全社会宣传“减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完善举报学生课业负担的各种渠道,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更新观念,提高课堂效益。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效益,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切实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 (三)加强督导检查,坚决处理违规行为。“减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为应付检查才“突击”执行,要坚持不懈地抓。要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及时查处各种违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规范管理。对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我们将继续坚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一方面依法执行行政许可的审批制度,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设立和《办学许可证》内容变更申请,认真进行审批;另一方面重视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审批后的后续管理,通过完善各种制度和开展民办学校年检工作等方式有效地规范我区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业务管理工作。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ΟO九年七月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