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一、要注意:城乡一体化绝不应是城乡一样化。即:城乡一体化≠城乡一样化 政府在基本指导思想上应当明确,城乡一体化不是盲目地造城造镇,脱离经济基础去变农村为城市,简单追求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不同的区域形态,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应当是在保留各自基本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构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协调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城乡一体化不是把富农民变为穷市民。 二、要注意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 目前,区内大量土地被征占,改变了土地上千百年来不变的生产方式,剥离出大批手足无措城市农民,土地的失去使在这部分土地上生活的农民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生产资料,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集中起来新建社区,成为下岗农民,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面对未来,他们感到无助和忧虑。失地农民的相对集中带来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困难。应把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同对城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结合起来,让潜在的失地农民先提高素质,逐步脱离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 三、要注意城市和农村同规划、同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各自孤军奋战、各自谋求自身发展的旧格局,走出一条让广大农村、广大农民都受惠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要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建设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使城市变成现代城市、农村变成现代农村。离开农村、农业谈现代化,或者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来推进城市的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更穷,农村更落后。必须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变以往的片面做法,做到城市和农村同规划、同建设,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 四、要注意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 注意将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相区别,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与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中心配套,由规划部门设计一批与农民生产生活要求相适应的房型,供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良好的生态环境,应是城乡共享的资源。城乡一体化从区域社会整体利益和公众的基本需求出发,将城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纳入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中,全面评价各自的有益贡献和负面影响,特别是关注乡村生态保护问题,在空间上建立共建、共有、共享的城乡生态系统。 五、要注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构建平等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让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服务。 建议更进一步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教育公平体系将高中教育向市桥城区集聚、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聚、农村小学向新社区集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采取兼并、托管、合作等方式,将城市医院“搬”到农村来办,使老百姓不出镇就享受到城市医院的医疗服务,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少数农民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另外,建议建设农村连锁化超市、日日更新的阅报窗等,尊重农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区制度建设,推动农村社区精神文明的提升。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仍然要注意城乡差别,避免实施过程中“收费一体化”等怪象。 在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往往政策面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之时,要谨防某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分实际情况,打着“一体化”的旗子,在某些收费项目中(甚至片面创建收费条件)取高不取低,甚至乱收费,造成农民负担加重或造成管理混乱。 比如沙湾镇中华大道设立咪表收费问题(虽不是农村,但可以类比),管理者初衷是好的,但忽视了这是农村城镇,很多居民意识跟不上时代步伐,以致造成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怪象一:很多车辆停在停车位旁边,使宽敞的中华大道变得拥挤。 怪象二:中华大道两侧的小道停满了车,导致居民进出不便,如中心小学大门直对的小道,丽景华苑门前小道等。怪象三:公共活动场所成了免费停车场,如文化公园前广场,文化中心广场等。怪象四:专用通道不畅通,如东区市场侧门供商贩进货通道、经中华大道入沙湾医院转入口等 七、关注相对于农民收入而言,教育费用支出比例还偏高等问题。 农村工作的难度症结在于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着力解决农村后续发展问题。如沙湾镇紫坭村普遍担心农村教育和农村土地两大问题:国家推行普及高中教育,农民的孩子普遍都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参加高考。但考上后遇到了很大的经济问题:1.以种香蕉和甘蔗的一户农民家庭,一个小孩读大一,一个小孩读初二为例,除了村内分了每人3分地之外,还要租五六(苗)耕地,平均每年才有14000元收益。这些钱可能仅够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2.还有可能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导致受入更小。3.读完大学也很难找到工作。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村民们。其次,农村宅基地建房是农民的福利之一,但部分农民存在宅基地不能报建和没有宅基地分配问题,例如:一户家庭的两个儿子都结婚,城内的房价又很高,买不起小区房,只有三户人住同一间旧屋,就会产生不和谐。但国家房屋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解决不好,将会触发农村不稳定因素。 这些焦点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办法: 1、通过创业培训等方式促进就业,有针对性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转变就业观念。让他们通过创业培训并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结合辖区的地理环境优势进行农业产业调整,鼓励失地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要在农民居住的社区组织召开大型失地农民再就业现场招聘会,送岗进社区、进村,鼓励、推动失地农民勇敢迈出就业第一步,先就业再择业。 2、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许多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但过几年征地款“吃”完了,断了他们所有的经济来源,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没有保障,就会出现部分人员一入住新小区就变成了新的城市贫困户。因此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过程中要做到能妥善地安置他们,给予合理补偿并安排好他们的长久生计。建议政府通过调研、测算让失地农民入住小区后,除去应有的支出,让每户人入住后能剩余2-5万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二次创业。 只有保证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失地不失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才能确保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高度重视失地农民问题,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最根本的措施。为此,要深刻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