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漫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设防的重地。唐宋以后相继在此修筑炮台,尤以明清时期为甚。清代东自汕头,西至湛江,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修筑过大大小小的众多炮台,形成了一道稳固的海岸防线,从空中俯视犹如沿海长城,蔚为壮观。 在彩票平台推荐
化龙镇北端的沙亭村,濒临珠江的马腰岗及兵岗上就建有九座炮台遗迹,惯称为沙路炮台。沙路炮台由兵岗跨一盆地直连马腰岗。马腰岗从马头到马腰共有六座炮池,兵岗则有两座,其中一座在十多年前已被完全破坏,根本无迹可寻。 根据《番禺县续志》、《化龙风物志》的记载,沙路炮台建于公元1884年,是第十八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所建。张之洞鉴于中法战争的教训,十分赞成洋务派的“富国强兵”的主张,因此大抓省防建设。他巩固广州的计划分“前路虎门,中路黄埔,西南路为南石头”。中路由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屏岗、东山等五座炮台组成,为第二防线。牛山在乌涌之北,沙路炮台与黄埔的长洲炮台、渔洲炮台隔江鼎足相望,彼此互成掎角之势,封锁住珠江江面,构成了广东海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被称为“长洲要塞”,屏蔽扼要,也称之为“五虎擒羊”。 据《化龙风物志》的记载,过去的沙路炮台的设置很完善,采用混凝土、三合土及青砖砌筑。兵房、火药房、水井、长官居室及操练场等建筑一应俱全,各台均有排气孔、排水沟设施,还有地面道路与地下道路,使各炮台互相连通,联成一体。这里各炮座所用的炮,都是较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厂造的后膛炮,炮身可调左右高低。这五座炮台全部由一位陈姓工程人员监造。根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在1938年,广州沦陷,沙路炮台撤走驻兵,后来,日寇就用炸药将全部大炮炸毁。 沙路炮台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风雨洗礼,现在已是颓垣败瓦,残破不堪,原来的兵房已经荡然无存,炮池内的大炮也消失在日寇的炮火中,原来连接9座炮池的壁拱、梯级、兵房等设施也全数坍塌,现在只剩下炮弹放置孔和扇形的道轨遗迹。曾经辉煌一时的沙路炮台,现在却满目疮痍,杂草丛生,让人感慨万千,炮台的修缮及维护工作刻不容缓。 广东清代炮台是世界海防史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的珍贵教材。它是清王朝重视海防国策的实物资料,记录着当时的海防军事思想和海防制度。建筑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居国内各省之首,在世界海防史上也独具鳌头。自南沙设区后,番禺辖区内仅存的大型古代军事遗址——沙路炮台更显珍贵。 当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姿英发的沙路炮台,已随历史的大江东去了,但古炮台却见证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华民族历史具有关键性影响,历史意义重大。经过战火洗礼的古炮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理想的地方之一,对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建议区政府对沙路炮台进行维修和开发。 一、发挥炮台周边潜在的资源特征和优势,把沙路炮台建设成彩票平台推荐
和化龙镇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子孙后代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二、结合炮台周边有利的环境优势——老虎岗生态旅游公园以及屈氏大宗祠,整合其旅游资源,增加生态和人文元素,形成旅游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