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少妹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40号《关于提高渔民生活补助的议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适当提高对渔民的生活补助问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提高渔民(尤其4条纯渔业村的传统捕捞渔民)生产能力、改善渔民生活水平的问题上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2004年的渔民税费“先征后补”政策、渔民转产转业政策以及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的渔用柴油价格补贴政策等等,先后下发了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专项补助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莲花山占了50%以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传统捕捞渔民由于资源减少、油价上升、生活技能单一、生活来源无保障等原因造成的返贫现象。2005年,全区捕捞渔民的人均纯收入为5900元,06年增长了18.66%,达到7001元,07年增加了10%,达到7705元。与农民的收入差距比亦由33%缩减到22%。 2008年,区委、区政府在继续实施渔民税费“先征后补”以及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外,加大了补贴力度:休渔期间,区政府投入80余万元对全区60匹马力以上要求强制配备气胀式救生浮的渔船进行补贴(1400元/艘)。并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发放休渔补贴和08年度渔用柴油补贴,其中渔用柴油补贴初步计划按700元/千瓦左右的补贴标准实施,比去年376.66/千瓦的标准上调85 %,两项补贴均力争于9月中旬前下发完毕。 二、帮助渔民解决转移就业及住房问题。渔民的转产及就业问题一直是区委、区政府构建和谐渔区、创建首善之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五年来,全区共投入各级资金1600多万元对全区379艘淘汰渔船进行补助,近千名渔民弃船转产。为此,全区举办了9期渔民转产转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内容涉及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家政、电工等,培训人数854人,其中有部分渔民已成功实现了再就业。 此外,区政府以增强渔港自身“造血功能”,发展渔村经济,彻底解决渔民就业与居住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莲花山现代渔港经济区。目前,项目第一项工程干货交易市场已完成规划论证。该项目位于海鸥桥东南脚,占地约75亩,初步计划兴建多幢以11层高电梯楼为主、带花园的渔民拆迁安置小区。小区首层商铺,主营水产品干货,与莲花山现代渔港经济区规划中的海鲜交易市场、水产品物流中心以及“渔家乐”休闲观光游一道,可提供近万个就业机会。 三、关于购买社会保险问题。渔民社保问题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层面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区政府正积极协调区社会劳动保障、财政、海洋与渔业及农业等职能部门,争取在适当的时候解决渔民社保问题。另一方面,区海洋与渔业部门已与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取得沟通,推动现行船东互保体制改革,为渔民安全生产争取最大限度的权益保障。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