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以预防为主,农村为主,中西医并重。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中医事业投入, 加强管理,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中医医疗环境仍还有待改善,中医在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按照广州市的要求,2008年我区要进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行列。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一、我区中医事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通过了市、省两级评审验收,获得了省、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建立了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各镇医院为枢纽、农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医治疗质量和中医药治疗率有较大提高。目前全区共有综合性医院17间。其中,区中医院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一级科室17个、二级科室8个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甲医院,是“广东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是我区中医的龙头医院。目前区中医院的急诊科、骨伤科是广州市重点专科,其中骨伤科还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创建单位。14间镇医院均设有中医管理科、中医科、中药房、中药库和2个以上专科专病门诊,中药饮片品种在250种以上,中成药在60种以上。全区224个农村卫生站的334名乡医接受了中医药知识培训,81%以上的卫生站能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二、我区中医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医服务网络有待完善,服务功能较薄弱。全区中医门诊人次偏低,中医药使用率仅为37%。2007年区属医院中医门诊诊疗人次为79.59万,占其总门诊人次的23%;镇医院中医门诊人次为74.5万,占其总门诊人次的14%。农村卫生站乡医普遍年龄老化,学历、素质偏低,开展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还差强人意。至2007年末,全区有143个卫生站开展了中医药业务,其中有52个能开展针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项目。总体上看,目前我区中医的服务领域较小,服务功能不强。 (二)区中医院占地面积小、业务用房紧张,影响后续发展。区中医院是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区中医院的建设。目前该院占地面积小,业务用房严重不足,难于满足群众对中医的需求,更无法适应我区中医事业加快发展的形势。该院现有床位350张,业务用房占地面积仅为4192平方米,即11.9平方米/床,远远低于《广东省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标准》所要求的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床的标准)。业务用房紧张的问题不仅影响就医环境,难于增加新的业务,而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住院病人多,长期在走廊加床,噪音大,严重影响病人休息,同时占据消防通道,造成消防安全隐患等。 (三)中医药人才缺乏。离退休中医老专家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学术经验和特色诊疗技术未能得到很好传承,中青年中医人员临床经验不足,缺少中、青年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目前全区有中医药技术人员462人,占全区中、西医药技术人员的20%,其中职称高级的有4人、副高46人、中级101人、初级311人。这种人才架构不利于提高中医学术、科研发展水平,不利于我区中医事业的长远发展。 办法: (一)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扶持力度。在经费上:区财政应将中医专项经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经费以及区中医院的基本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并另行安排中医培训教学、科研必要的专项经费;增加中医专项补助经费,建立对社区、镇、村开展“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的补偿机制,比如群众前往社区、镇公立医疗机构就医时使用的中医药医疗费给予10%的补助,对开展中医药业务的乡村医生增加补贴20%;各镇(街)按照辖区人口每人每年0.2元的标准切实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配套经费。在政策上:核定新城乡合作医疗用药时,提倡使用中医药;完善新城乡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标准时,建议对参合群众大病产生的中医中药费用与西医西药分开核算,在区内定点医院中医中药均按90%的比例报销;加强中医人才引进,对引进中医高级人才的年龄、配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抓好中医院建设,发挥好“龙头”作用。加快中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着力推进区中医院扩建工程,落实广州市《关于加快广州市中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2006-2010)》和彩票平台推荐
《彩票平台推荐
医疗机构布点规划(2007-2020)》,在区中心医院落成使用后,区中医院征用现区人民医院所在地,改、扩建现有院舍,以解决业务用房严重不足问题。在加强区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全面实行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充分利用区中医院在中医药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我区中医药科、教、研工作的带头作用,积极为镇、村培训中医药技术人员。 (三)做好继承、创新和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全区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肯定中医优秀人才的成绩,扩大名中医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建立名中医津贴制度,由区财政设立专项基金,按每人每月2000-5000元的标准,对国家、省、市名中医进行补贴;在区属医院开设“离退休老专家中医门诊”,同时,以名老中医“师带徒”师承的形式,培养一批中医骨干新秀,使老中医的经验得以传承。充分发挥区中医学会的作用,每年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中医文化、技术交流的平台。积极组织中医人员申报中医科研课题,同时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监督管理,争取每年申报3个以上省市级中医科研课题,取得1-2个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区中医院中医基层指导科和各镇医院中医管理科的作用,对乡医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并积极倡导和鼓励中医从业人员参加各类中医成人教育。每个镇医院中医管理科除对乡医进行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外,重点指导5-10个试点村卫生站,为全面推广农村中医工作提供经验。 (四)加强镇医院专科(专病)的建设。各镇医院在农村中医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007年,我区石碁人民医院、沙湾人民医院、大石人民医院等7个镇医院各有至少1项中医专科(专病)被广州市确定为镇卫生院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按照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会议精神,2010年全部镇卫生院至少要有1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鉴于镇医院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区应在人才、经费上大力扶持镇医院创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支持镇医院引进和培养中医高中级人才。各镇医院要提高对发展中医的认识,通过兴建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进一步突出中医优势,全面推动我区的专科(专病)建设。 (五)弘扬中医“治未病”理念,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保健方面拥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区应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机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建议根据区疾控中心的信息,按照季节性疾病、流行病、慢性病以及突发性、暴发性传染病等情况,制定一般流行病、慢性病和突发性传染病应急三种预防机制,组织我区中医药专家,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利用科技手段,研制中药包、中成药、中药颗粒、中药饮片等制剂,在出现传染苗头、疾病流行之前,由区卫生局统筹将中医预防制剂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站、厂校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发放给市民使用,从而起到防治流行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六)加大中医文化宣传力度。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应加强中医科普教育,建立广泛的中医文化宣传渠道。定期举办中医文化广场活动,开设我区的中医网站,在电视、报刊上开辟中医普及栏目或专题,传授四季防病健身的常识、经验,报道当代名中医事迹,传播中医民间故事、传说等。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感受中医,提高中医的公信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发展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