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平台推荐

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彩票平台推荐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8年 > 2008年提案
标 题: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加快我区中医事业发展
问题内容:

由: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以预防为主,农村为主,中西医并重。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中医事业投入, 加强管理,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中医医疗环境仍还有待改善,中医在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按照广州市的要求,2008年我区要进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行列。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一、我区中医事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通过了市、省两级评审验收,获得了省、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建立了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各镇医院为枢纽、农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医治疗质量和中医药治疗率有较大提高。目前全区共有综合性医院17间。其中,区中医院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一级科室17个、二级科室8个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甲医院,是“广东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是我区中医的龙头医院。目前区中医院的急诊科、骨伤科是广州市重点专科,其中骨伤科还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创建单位。14间镇医院均设有中医管理科、中医科、中药房、中药库和2个以上专科专病门诊,中药饮片品种在250种以上,中成药在60种以上。全区224个农村卫生站的334名乡医接受了中医药知识培训,81%以上的卫生站能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二、我区中医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医服务网络有待完善,服务功能较薄弱。全区中医门诊人次偏低,中医药使用率仅为37%。2007年区属医院中医门诊诊疗人次为79.59万,占其总门诊人次的23%;镇医院中医门诊人次为74.5万,占其总门诊人次的14%。农村卫生站乡医普遍年龄老化,学历、素质偏低,开展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还差强人意。至2007年末,全区有143个卫生站开展了中医药业务,其中有52个能开展针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项目。总体上看,目前我区中医的服务领域较小,服务功能不强。

(二)区中医院占地面积小、业务用房紧张,影响后续发展。区中医院是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区中医院的建设。目前该院占地面积小,业务用房严重不足,难于满足群众对中医的需求,更无法适应我区中医事业加快发展的形势。该院现有床位350张,业务用房占地面积仅为4192平方米,即11.9平方米/床,远远低于《广东省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标准》所要求的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床的标准)。业务用房紧张的问题不仅影响就医环境,难于增加新的业务,而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住院病人多,长期在走廊加床,噪音大,严重影响病人休息,同时占据消防通道,造成消防安全隐患等。

(三)中医药人才缺乏。离退休中医老专家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学术经验和特色诊疗技术未能得到很好传承,中青年中医人员临床经验不足,缺少中、青年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目前全区有中医药技术人员462人,占全区中、西医药技术人员的20%,其中职称高级的有4人、副高46人、中级101人、初级311人。这种人才架构不利于提高中医学术、科研发展水平,不利于我区中医事业的长远发展。

法:

(一)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扶持力度。在经费上:区财政应将中医专项经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经费以及区中医院的基本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并另行安排中医培训教学、科研必要的专项经费;增加中医专项补助经费,建立对社区、镇、村开展“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的补偿机制,比如群众前往社区、镇公立医疗机构就医时使用的中医药医疗费给予10%的补助,对开展中医药业务的乡村医生增加补贴20%;各镇(街)按照辖区人口每人每年0.2元的标准切实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配套经费。在政策上:核定新城乡合作医疗用药时,提倡使用中医药;完善新城乡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标准时,建议对参合群众大病产生的中医中药费用与西医西药分开核算,在区内定点医院中医中药均按90%的比例报销;加强中医人才引进,对引进中医高级人才的年龄、配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抓好中医院建设,发挥好“龙头”作用。加快中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着力推进区中医院扩建工程,落实广州市《关于加快广州市中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2006-2010)》和彩票平台推荐 《彩票平台推荐 医疗机构布点规划(2007-2020)》,在区中心医院落成使用后,区中医院征用现区人民医院所在地,改、扩建现有院舍,以解决业务用房严重不足问题。在加强区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全面实行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充分利用区中医院在中医药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我区中医药科、教、研工作的带头作用,积极为镇、村培训中医药技术人员。

(三)做好继承、创新和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全区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肯定中医优秀人才的成绩,扩大名中医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建立名中医津贴制度,由区财政设立专项基金,按每人每月2000-5000元的标准,对国家、省、市名中医进行补贴;在区属医院开设“离退休老专家中医门诊”,同时,以名老中医“师带徒”师承的形式,培养一批中医骨干新秀,使老中医的经验得以传承。充分发挥区中医学会的作用,每年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中医文化、技术交流的平台。积极组织中医人员申报中医科研课题,同时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监督管理,争取每年申报3个以上省市级中医科研课题,取得1-2个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区中医院中医基层指导科和各镇医院中医管理科的作用,对乡医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并积极倡导和鼓励中医从业人员参加各类中医成人教育。每个镇医院中医管理科除对乡医进行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外,重点指导5-10个试点村卫生站,为全面推广农村中医工作提供经验。

(四)加强镇医院专科(专病)的建设。各镇医院在农村中医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007年,我区石碁人民医院、沙湾人民医院、大石人民医院等7个镇医院各有至少1项中医专科(专病)被广州市确定为镇卫生院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按照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会议精神,2010年全部镇卫生院至少要有1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鉴于镇医院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区应在人才、经费上大力扶持镇医院创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支持镇医院引进和培养中医高中级人才。各镇医院要提高对发展中医的认识,通过兴建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进一步突出中医优势,全面推动我区的专科(专病)建设。

(五)弘扬中医“治未病”理念,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保健方面拥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区应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机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建议根据区疾控中心的信息,按照季节性疾病、流行病、慢性病以及突发性、暴发性传染病等情况,制定一般流行病、慢性病和突发性传染病应急三种预防机制,组织我区中医药专家,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利用科技手段,研制中药包、中成药、中药颗粒、中药饮片等制剂,在出现传染苗头、疾病流行之前,由区卫生局统筹将中医预防制剂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站、厂校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发放给市民使用,从而起到防治流行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六)加大中医文化宣传力度。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应加强中医科普教育,建立广泛的中医文化宣传渠道。定期举办中医文化广场活动,开设我区的中医网站,在电视、报刊上开辟中医普及栏目或专题,传授四季防病健身的常识、经验,报道当代名中医事迹,传播中医民间故事、传说等。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感受中医,提高中医的公信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发展的良好氛围。
问题答复:

曾颖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第55号《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加快我区中医事业发展》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加快我区中医事业发展”的提案是符合我区中医事业发展现状,提案提得很适时。我区自通过市、省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评审验收后,今年再向国家申报评审。目前我们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和广州市建设中医药强市的要求,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为动力,以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为重点,以中医药“三名”“三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使我区中医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为了认真落实提案,我们计划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主动与各级政府沟通和联系、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力争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扶持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按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建设标准对中医采取倾斜政策,区、镇两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中医工作先进区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中医医、教、研工作。区政府已拨出194万元(05—08年),各镇政府合计拨出308万元(05—08年)中医事业费的增长比例也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提案中关于群众就医时使用中医药及适宜技术医疗费用给予10%补助,开展中医药业务的乡医增加补贴20%,参合群众大病重病产生的中医药费用与西医药分开核算,中医药均按90%比例报销等等。有关的补偿激励机制我们可会同有关部门调研,商讨找出可行的途径向区政府汇报可否解决。

二、继续抓好区中医院内涵建设和硬件配套,充分发挥区中医院“龙头”作用,带动镇医院和农村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协调区中医院的整体搬迁到现人民医院原址的准备工作,争取09年完成整体搬迁,为区中医院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加大先进设备投入,加强区中医院中医专科的建设,帮助骨伤科建成国家重点专科使之朝高、精、尖方向发展,把原来市级重点专科急诊科及有一定影响力眼科做强做大。抓好中医药人员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素质人才引进,科研项目结题等工作,努力把区中医院建成省名中医医院。

三、加强镇级医院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拔出专项经费支持专科(专病)建设,按计划今年重点抓好七间镇医院的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以后逐步拓展,到2010年全区镇医院有一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拔出培训经费抓好乡村医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适宜技术二级培训。重点抓好每个镇3—5间乡村卫生站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推广工作,今后逐步推广。

四、充分利用区卫生技术人员继教中心,抓好在岗、在职中医药人员培训,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有计划选送中医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有目的地培养中医专科(专病)人才,鼓励在职西医学习中医,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中医药系列自学考试和学术讲座等。已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完成“广州市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中心”“继续按计划对乡村医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目前已培训了十期。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学历层次高,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

五、采取倾斜政策与人事部门沟通支持各级医院引进各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建设各类中医药专科品牌,努力打造“名院”,“名科”,“名医”。

六、继续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区中医药学会”职能,每年举办2—3期全区中医药学术讲座及举办各种形式学术交流活动,各级医院也相应在本单位举办2—3期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活跃中医药学术氛围,积极鼓励中医药人员临床研究,撰写论文,积极推动中医药科研项目,争取多出成果。每年全区发表中医药论文10篇以上,申报2—3个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

七、继续开展中医药宣教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向群众传播中医药文化。利用《番禺日报》逢星期二的卫生与健康专版刊登中医药科普知识。开辟中医“治未病”专栏。各镇医院及各村卫生站也充分利用卫生宣传栏定期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知识,中医药治疗多发病、常见病知识。以区中医院为主体及各镇医院积极开展义诊、下乡巡回医疗,派发各种中医药宣传画册,面向群众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使群众充分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

八、积极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业务建设,配套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设备设施,不断拓展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进一步将中医药特色全方位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中,计划下半年全区开展创建省有中医药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在东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中医药特色示范中心基础上,今年再有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广州市第二批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逐步增设农村中医药网点,逐步完成我区农村中医医疗网络建设。加强对各级中医机构监管,逐步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工作中对我区中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2025十大彩票平台推荐网站 ”,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