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木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帮助渔民寻找出路,解决生活困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渔民作为全区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体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和重点扶持的对象。2004年至今,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并落实了“发展缓慢村财政补贴和税费改革补贴”政策、渔民税费“先征后补”政策、将7.35千瓦以下的海洋捕捞渔船及所有内陆渔船纳入减船补助对象的转产转业减船补充政策以及今年起开始实施的伏季休渔补助政策等等,下达了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专项补助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莲花山占了50%以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传统捕捞渔民由于资源减少、油价上升、生活技能单一、生活来源无保障等原因造成的返贫现象。2005年,全区捕捞渔民的人均纯收入为5900元,06年增长了18.66%,达到7001元,07年增加了10%,达到7705元。与农民的收入差距比亦由33%缩减到22%。 7月上旬,就您提出的“关于帮助渔民寻找出路,解决生活困难的建议”一提案,区海洋与渔业部门利用伏季休渔期,以召开渔民代表座谈会、实地走访渔村等形式,再次深入开展调研,现回复如下: 1.关于发展新兴的海上休闲旅游业。区海洋与渔业部门曾于2003年向省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申请,将新垦十五涌(现属南沙区)作为省休闲观光渔业试点之一。鉴于航道安全问题,于2004年底结束营业,休闲观光渔业也未能向全区推广铺开。同年(2003年),在省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区政府着手起建莲花山现代渔港经济区项目,并将其作为区政府重点督办项目以及亚运十大重点工程项目来抓。项目将莲花山渔港内涌及沿岸规划为“渔家风情一条街”,重点发展以品尝渔家风味、体验渔家风情、销售渔用特色工艺品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并与海鸥岛生态旅游中的海上垂钓、休闲旅游项目一道,共同打造番禺特色渔业游。目前,项目第一项工程干货交易市场已完成规划论证。 2.关于渔民转产、培训及就业问题。五年来,全区共投入各级资金1600多万元对全区379艘淘汰渔船进行补助,近千名渔民弃船转产。为此,区海洋与渔业部门举办了10余期渔民转产转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内容涉及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家政、电工等,培训人数854人。参训人员考试合格的,发给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并推荐就业,其中有部分渔民已成功实现了再就业。根据莲花山旅游片区的发展需求,区旅游部门还联同区劳动培训中心在海鸥岛开展了1期餐厅服务员培训班,并将继续加大对渔民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拓宽渔民就业渠道。 3.关于渔港村容村貌整治。本世纪开始,区政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围绕“美化渔村生活环境、发展渔村经济、解决渔民生活出路”几项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渔港整治和渔村建设工作。自02年起,累计投入近千万元用于莲花山渔港河涌疏浚、码头新建、消防设施更新、港区内道道路硬底化、渔港堤围加固加高、排水排污设施更新及环境绿化等,逐步改善渔港生产、生活和投资、旅游环境。 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就“提高渔民生活出路,解决渔民生活困难”问题,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继续加快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建设以及莲花山渔港申报国家级中心渔港进度,推进渔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莲花山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港兴村,以村济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延伸水产物流、加工、研发等产业链,引导、促进形成水产与海洋科技行业的企业集群;把渔业和观光休闲产业结合起来,集精品渔业和旅游渔业于一身,推动渔港功能多样化,减少资源依赖性;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带动莲花山四条渔村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加快海鸥岛水乡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旅游配套工程以及莲花山旅游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其广阔的旅游前景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必将带动莲花山渔港经济的飞跃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渔村城镇化进程。将4条渔业村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的考虑之中,加大对渔港环境整治的投资力度,逐步实现渔港建设净化、美化和亮化,提高渔港的文明程度。 四是推进渔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是积极协调区社会劳动保障、财政、海洋与渔业及农业等职能部门,争取在适当的时候解决渔民社保问题。二是推动现行船东互保体制改革,为渔民安全生产争取最大限度的权益保障。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