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广州市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以及《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联合区蚊媒应急控制队伍、有关镇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在辖区内进行病媒密度监测。现将2022年度监测结果总结如下:
一、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为掌握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动态变化,为预测预报、处理应急事件、分析病媒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与相关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关系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区蚊媒应急控制队伍开展了四害密度监测。同时,组织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布雷图指数监测,组织区蚊媒应急控制队伍每周到各镇街进行诱蚊诱卵器指数指数监测。
二、监测结果
(一)鼠密度:采取捕笼法监测鼠密度。本年布放有效笼数537个,捕鼠数16只,捕获率2.98%,较去年(3.50%)有所下降。主要鼠种为褐家鼠13只(占81.25%),黄胸鼠3只(占18.75%)。出现4个密度小高峰,分别在4月、8月、10月和11月,其余消长趋势无明显变化。
(二)成蚊密度:使用诱蚊灯法监测。全年共放72灯次,捕蚊总数468只,蚊密度为6.50只/灯,较去年(6.85只/灯)有所下降。主要成蚊种类为:致倦库蚊占73.93%,白纹伊蚊占26.07%。蚊媒密度消长趋势较明显,密度高峰主要分布在4-5月和10月,与本年夏秋季雨水较多、温度较高、气候回暖,适合蚊媒繁殖等因数有关。
(三)蝇密度:采用笼诱法。全年共捕放24笼次,捕蝇数51只,蝇密度2.13只/笼,较去年(3.17只/笼)下降明显。主要的蝇种为棕尾别麻蝇(46.00%),家蝇(38.00%),大头金蝇(2.00%),市蝇(14.00%)。本年度监测的蝇密度曲线有明显变化,高峰出现在4月-9月。
(四)蟑螂密度:采用粘捕法。全年回收蟑螂盒347张,捕获蟑螂总数446只,蟑密度为1.29只/张,较去年(1.99只/张)有所下降。其中德国小蠊所占比例最大为99.10%,美洲大蠊占0.90%。除8月出现小高峰外,其余月份无明显变化。
(五)布雷图指数:全年居民布雷图指数月平均为3.95,比去年(3.85)有所上升。其中1月布雷图指数最低,为2.07;6月份的布雷图指数最高,为4.85(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月份社区未开展监测)。
(六)诱蚊诱卵器指数:全年平均指数为8.47,较去年(8.86)有所下降。其中1月指数最低,为1.88;7月份最高,为13.45。有明显的季节消长。
(区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