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建设服务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岭南文化示范区建设,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建设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市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确立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标准,将基层作为重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民文化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文艺作品、品牌文化活动,完成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和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任务,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新格局。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确立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明确我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水平,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人才队伍、保障经费,制定全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标准并组织实施,有条件的镇街应适当提高标准。
2.打造城市核心文化圈。继续推进区图书新馆、工人文化宫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番禺广场、水晶宫文化广场、星海青少宫、万博文化中心等多个城市核心文化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统筹规划设施网络布局。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推进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落实《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区、镇街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做好居住区文化类公建配套设施的管理工作。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个别基础条件差、选址不合适的基层文化设施,进行改造、迁建。到2020年,不低于85%的镇街文体服务中心达到省特级站水平。继续保持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4.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文化、体育、科普、普法资源,加强镇街图书馆分馆融合发展,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20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5.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工作。继续做好国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免费开放工作,支持鼓励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行业图书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文化设施以多种形式向公众开放或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6.积极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任务。实施《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和《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按计划推进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加快镇街图书分馆改造提升,完成全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成以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图书馆为分馆,数字图书馆、自助图书馆为延伸,民办图书馆、行业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馆之城”。
7.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保障番禺博物馆文物征集、陈列展览的经费投入,不断创新博物馆的展示手段和形式,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
(三)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
8.大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体服务中心、体育馆(场)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不断丰富藏书、藏品、活动、培训,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宣传推广。针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结合实际开展流动服务与自助服务。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来穗务工人员、农村居民、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提供有针对性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9.积极开展文艺作品创作。加强对文艺创作的规划与引导,设立文艺创作奖励扶持机制,制定奖励办法,通过规划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文艺创作,挖掘番禺本土特色民间文化,创作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浓郁番禺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10.继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国际美食节、恳亲大会、区运会、“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星海艺术节、民俗文化节、彩票平台推荐 春节联欢晚会和中小学生诗词大会等重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活动影响力。继续办好“三月三”北帝诞、妈娘诞、七夕民间乞巧节、端午龙舟活动等“一镇街一品牌”民俗节庆活动,不断挖掘彩票平台推荐 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我区文商旅融合发展。
11.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提升“一区一品”项目打造,结合“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节活动,加强对彩票平台推荐 民俗文化节暨沙湾飘色民间艺术巡游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力度。促进文物活化利用,继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建立全区性的文物信息数据库,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积极打造沙湾广东音乐小镇和石碁红木特色小镇。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非遗宣传推广、举办“禺山记忆”—番禺非遗学堂、“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等系列活动,不断完善传承队伍和传承基地建设。制作出版反映彩票平台推荐 民俗文化的影视作品和书籍。
(四)优化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12.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职能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编制政府文化管理目录和权力清单,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传统管理职能。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2020年前完成理事会组建工作。
13.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实行全区文化惠民服务、项目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根据群众需求,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菜单式和个性化服务。开展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体服务中心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五)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
14.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研究制定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文化志愿服务规范指引等,成立彩票平台推荐 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支持宣传文化系统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逐步形成以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为龙头、各单位文化志愿者组织为骨干的组织框架。
15.培育规范文化非营利组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手续,优化管理服务,扶持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发展,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办。
16.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采用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充分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机制。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六)激发公共文化活力
17.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借助互联网、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手段,依托政府相关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设施信息、文化活动信息、文化市场信息、文化旅游信息、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共享共用。
18.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加大经费和人力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地方文化、信息情报、古籍保护、群众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
19.加强公共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和五华、毕节(威宁、赫章)、林芝(波密)等对口帮扶地区以及广州市兄弟区在公共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建立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广州市彩票平台推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研究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事项。协调组在区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为召集人,区委宣传部、区委编办、区财政局、区文广旅体局、各镇街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在镇街考评体系中的比重。
(二)编制建设规划
制定我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选址)详细规划,推动顶层政策法规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制订,完成《彩票平台推荐 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6—2030年)》的编制工作,保障在实际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有据可依。
(三)落实经费投入
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转。合理划分区、镇街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责任,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资捐赠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按区委编办核定的编制指标落实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管理人员,规模较大的镇街可适当增加;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设立由公共财政补贴的专职基层公共文化管理员岗位;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关于镇街图书馆分馆的人员配置要求;保障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专项经费投入,构建稳定的管理员队伍;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培训上岗制度,提升其专业素养。
(五)完善绩效考核
研究制定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对镇街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组成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性评估机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附件:彩票平台推荐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9—2021年)
附件
彩票平台推荐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2019—2021年)
内 容 | 标 准 |
场馆 建设 | 1.区、镇街政府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到2020年,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目标任务,服务半径不低于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
2.区按照建设标准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馆)。 | |
3.镇街按照广东省文化站评估定级的有关标准建设综合文化站(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到2020年,全区不低于85%的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达到省特级站水平。 | |
4.在村(村指行政村,下同)、社区设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文体小广场等。 | |
5.为公共文化场馆正常开放配置必要的器材设备和文化资源。 | |
6.全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区文化馆和各镇街文体服务中心按照市的要求做好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规划。 | |
辅助 设施 | 7.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按要求配置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 |
8.根据实际设立公共文化服务自助设施设备。 | |
场馆 开放 | 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行错时开放,错时开放时间不少于总开放时间的三分之一;鼓励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免费或优惠对公众开放。 |
10.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 |
图书 报刊 | 11.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及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的有关要求,建设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每千人建筑面积合计达到37.5平方米以上。镇街、村(社区)设立公共图书馆(室),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镇,分馆面积应当不少于1000平方米,其中阅览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不少于3万册/件。常住人口10万以下的镇和街道,分馆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阅览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不少于1.5万册/件。 |
12.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到2020年,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人均拥有量,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合计达到二册(件)以上。每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藏书量不少于1200种、1500册。增加和引进国产优秀纪录片版权购买并向公众免费展映播放。 | |
13.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年人均入藏纸质信息资源合计不少于0.14册(件)。每个村(社区)图书室藏书年新增不少于60种、100册。 | |
14.区级公共图书馆为视障人士配置盲文书籍或有声读物,镇街图书馆采取其他方式为视障人士提供阅读服务。 | |
15.每年4月配合广州市开展读书月活动。 | |
16.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每个村(社区)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不少于1处,每天更新报刊不少于2份。 | |
17.区图书馆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库。 | |
18.区、镇街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统一服务规范和业务标准。 | |
广播 电视 | 19.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应急广播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标准,便于互联互通。 |
20.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 |
21.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7套电视节目。 | |
电影 放映 | 22.为农村群众提供电影放映服务,每个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 |
23.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 |
文艺 演出 | 24.每年为农村乡镇居民提供不少于5场文艺演出,其中地方戏曲、曲艺不少于1场。 |
25.每年在来穗务工人员聚集镇街举办不少于5场文艺演出,其中地方戏曲、曲艺不少于1场。 | |
文体 活动 | 26.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每年每个村(社区)举办文体活动不少于6次。 |
文艺 培训 | 27.提供基础性的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服务,培养居民健康的文艺爱好。每年区级文化馆提供1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提供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供1个以上类别文艺培训。 |
陈列 展览 | 28.博物馆常年设有1项以上的基本陈列,每年举办专题陈列展览不少于2次。 |
免费 上网 | 2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上网设备和数字文化资源,免费提供上网服务。 |
30.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镇街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室内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 | |
人员 配置 | 31.区级公共文化机构按照职能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额配齐工作人员。 |
32.镇街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按核定的编制指标落实管理人员,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关于镇街图书馆分馆的人员配置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知识技能。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至少设有1个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 | |
业务 培训 | 33.区级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
内 容 | 标 准 |
场馆 建设 | 1.区、镇街政府规划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到2020年,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目标任务,服务半径不低于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
2.区按照建设标准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馆)。 | |
3.镇街按照广东省文化站评估定级的有关标准建设综合文化站(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到2020年,全区不低于85%的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达到省特级站水平。 | |
4.在村(村指行政村,下同)、社区设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文体小广场等。 | |
5.为公共文化场馆正常开放配置必要的器材设备和文化资源。 | |
6.全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区文化馆和各镇街文体服务中心按照市的要求做好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规划。 | |
辅助 设施 | 7.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按要求配置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 |
8.根据实际设立公共文化服务自助设施设备。 | |
场馆 开放 | 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行错时开放,错时开放时间不少于总开放时间的三分之一;鼓励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免费或优惠对公众开放。 |
10.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 |
图书 报刊 | 11.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及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的有关要求,建设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每千人建筑面积合计达到37.5平方米以上。镇街、村(社区)设立公共图书馆(室),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镇,分馆面积应当不少于1000平方米,其中阅览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不少于3万册/件。常住人口10万以下的镇和街道,分馆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阅览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不少于1.5万册/件。 |
12.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到2020年,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人均拥有量,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合计达到二册(件)以上。每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藏书量不少于1200种、1500册。增加和引进国产优秀纪录片版权购买并向公众免费展映播放。 | |
13.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区域总馆和镇、街分馆年人均入藏纸质信息资源合计不少于0.14册(件)。每个村(社区)图书室藏书年新增不少于60种、100册。 | |
14.区级公共图书馆为视障人士配置盲文书籍或有声读物,镇街图书馆采取其他方式为视障人士提供阅读服务。 | |
15.每年4月配合广州市开展读书月活动。 | |
16.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每个村(社区)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不少于1处,每天更新报刊不少于2份。 | |
17.区图书馆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库。 | |
18.区、镇街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统一服务规范和业务标准。 | |
广播 电视 | 19.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应急广播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广电总局的标准,便于互联互通。 |
20.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 |
21.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7套电视节目。 | |
电影 放映 | 22.为农村群众提供电影放映服务,每个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 |
23.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 |
文艺 演出 | 24.每年为农村乡镇居民提供不少于5场文艺演出,其中地方戏曲、曲艺不少于1场。 |
25.每年在来穗务工人员聚集镇街举办不少于5场文艺演出,其中地方戏曲、曲艺不少于1场。 | |
文体 活动 | 26.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每年每个村(社区)举办文体活动不少于6次。 |
文艺 培训 | 27.提供基础性的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服务,培养居民健康的文艺爱好。每年区级文化馆提供1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提供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供1个以上类别文艺培训。 |
陈列 展览 | 28.博物馆常年设有1项以上的基本陈列,每年举办专题陈列展览不少于2次。 |
免费 上网 | 2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上网设备和数字文化资源,免费提供上网服务。 |
30.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镇街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室内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 | |
人员 配置 | 31.区级公共文化机构按照职能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额配齐工作人员。 |
32.镇街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按核定的编制指标落实管理人员,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关于镇街图书馆分馆的人员配置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知识技能。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至少设有1个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 | |
业务 培训 | 33.区级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