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既是一位成就卓越的音乐家,更是为中国抗战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中创作了500多首音乐作品和近40万字的音乐著述。2009年9月14日,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父亲早逝,疍家的咸水歌、劳动人民的号子、小曲等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6-17岁,他在新加坡求学,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1月,他来到延安,积极学习马列主义,学习社会科学,发现以往对音乐和人生的探索中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上得到了回答。延安时期,是他一生中音乐创作最高峰,包括我国音乐史上的划时代巨著《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在内的100多首革命歌曲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冼星海受党中央委派前往苏联。时值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生活异常艰苦、疾病缠身,但他仍坚持创作,迎来了他音乐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他在苏联时曾用名“黄训”,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黄苏英,意为生死不忘慈母哺育与教导的恩情。在莫斯科医院的垂危时刻,仍以钢铁般的意志,写了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奉献给祖国人民。
冼星海的母亲黄苏英,名不见经传,平凡而伟大,她一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用无数的艰辛劳动与心血将冼星海培养长大。为此,冼星海也十分孝顺母亲。在法国求学艰难时,他从不把困难告诉母亲,在一封给母亲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为祖国的音乐事业,我们母子二人付出了艰辛的代价,只待我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谢谢妈妈为儿作出的巨大牺牲……”
1940年,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前往苏联执行任务时,他的女儿冼妮娜只有几个月大。现已退休的冼妮娜,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冼星海的手稿、曲谱和论文的整理工作中。冼妮娜说:“父亲是一位有着坦荡胸怀、赤诚心地、炽烈感情的人,为了革命事业,他远离祖国和亲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离别的愁苦、病痛的折磨,都不曾使他放弃生活的信心和共产主义信仰。”“爱祖国、爱人民,父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也一直以此来教导子女、激励子女。”
(转自掌上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