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廖博思
在广东潮汕和闽南等地,清末以来出海谋生的番客(海外华人华侨)通过民间银信局或批局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及家书,被称作“侨批”(潮汕话中“批”即“信”)。而在经历了数十天颠簸航程,历尽千辛万苦侥幸登岸后,番客们寄出的第一封报平安的批,便是“平安批”。
《平安批》是陈继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围绕主人公郑梦梅展开叙述。郑梦梅在年届中年时,为了重振家业,决定独身前往南洋谋求发展。在暹罗,由于他识文断字,他成为了一名写批师傅,误打误撞接触了侨批业,并从此将经营批局作为终生事业。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潮汕的侨商们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并积极救助战争中的无辜平民。当海上的邮路被封锁时,郑梦梅与其子乃诚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他们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救国大业中。他们化身水客(即负责送批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走陆路送番批,开辟新邮路代替海上邮路,在战火中保持了一条运送番批及抗战物资、捐款的生命线……全书篇幅不长,但细细读来,让人血脉偾张、
小说里,郑梦梅的一生几乎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通过他在个人事业、家族荣誉、行业操守,以及民族尊严等诸多层面的坚守与抉择,以令人感念的具体事件与叙事细节,深刻诠释了“侨批”人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有意思的是,对华侨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透过郑梦梅的形象,能联想到许多心怀大义的华侨形象,他们既有华人浸在骨肉中的勤劳、奋进,又有海外游子割舍不掉的对家国的孺慕之情。
“平安批”作为本书的名字,既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故事的名字。依照小说中董姑娘的说法,所谓的“平安批”,又被称为“番批”。“番”是指在外国的或外族的男人给国内家人或亲人等邮寄的信件,称为“番批”。“番批”为什么又被称为“平安批”呢?在书里,作者是这样写的:“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人也因此分为两种,一种是寄平安批的人,一种是等平安批的人。”说简单点,家人天各一方,长期不能相见,来回的“番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互报平安。“平安”二字的意味,几句话很难概括,如同书里写的那样:“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在少年阿佛的想象中,人因此而分为两种,一种是寄平安批的人,一种是等平安批的人。后者比前者可怜多了,除了在家里苦等和拜老爷,什么事也做不了。收到一封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至于以后,暂时可以不牵挂了。而前者,就算受尽磨难、吉凶未卜、生死难料,总少不了一种逍遥自在、独来独往的味道。对那些过番者的想象,在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孥仔心里,像做梦一样无边无沿。那是一个无限大无限远的美好世界,那个世界名叫番畔,要多大有多大,要多远有多远,要多美有多美。”——正因为如此,陈继明方才会饱含深情地把“平安批”用为小说的标题。
作为小说文本,《平安批》的结构不算复杂,甚至可以称为平白——总体为集散式结构,整体依循线性时间顺序组织叙述,阅读起来并不吃力,但却让人感觉十分精巧,文中设置了几组不同的双面结构:溪前与溪后、老祖与儿孙、番客与潮汕姿娘、侨商与南洋劳工、传教士与信徒、侵略者与死士、中国人与外国人……这些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故事舞台。
在书中,我个人很喜欢的除了以主角郑梦梅为首的潮汕侨商群体的发家史之外,还有书中弥漫着的一种氤氲的神秘感,无论是小说开篇展现的废井传说、十三少和九爷的喃喃自语、阿嫲如在雾气中隐隐约约的“梅仔”、“阿佛”的呼唤、一些微妙细小的气味,再到郑梦梅的出门远行……这种叙事风格与一般对个人奋斗史的正面描写是不同的,它并不直给,相反,《平安批》对郑梦梅的多数描述都如同泡在水中的纸条,又或是隐在潮湿的水雾中般树影枝条,影影绰绰,又让人品出一丝命运的既定。当然,故事中还融入了一些诸如家族诅咒的悬疑感:家中长辈的陆续死亡、神秘的预言……不过,这些在故事的后面来了一个很绝的揭露,为了保障阅读体验,我就不剧透了。总的来说,《平安批》可以称得上是我最近读的严肃文学中,最为反套路的一本。
书中的故事值得玩味,书外的故事同样有趣。作者陈继明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曾经长期在西北工作生活,后迁居珠海。为了创作《平安批》,他在汕头驻地一年,查阅资料、整理番批、走访当地老人,扎实的案头工作酝酿出一个既“潮汕”又不“潮汕”的故事。
总的来说,《平安批》不失为一个管中窥豹,了解潮汕侨商文化以及侨批文化历史的好故事。
《平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