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功戏在香港》看神功戏
文、图/廖博思
神功戏与戏棚
不知道生于广府文化下的你我有没有听过有一种粤剧戏种叫“神功戏”?犹记得在澳门读书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二的土地诞,澳门本地的同学就带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内地仔”去沙梨头的土地庙看神功戏。
只见在小小的戏台上,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众演员身穿华丽的戏服,踩着锣鼓点演出,挤拥着唱戏。舞台上又架设有神台,有时演员水袖一挥,堪堪拂过神像庄严肃穆的脸庞,看得人心惊胆战。
我不禁问同学:神功戏到底是什么?
根据网络记载:神功戏,泛指一切因神诞、庙宇开光、鬼节打醮、太平清醮及传统节日而上演的所有戏曲,是人﹑神共享的戏剧表演。神功是指为神做功德,平日的烧香、拜神、修建祭坛或庙宇的活动,都属于神功活动。百姓为了酬谢神恩、酬神祈福,神功戏是举行一连串庆祝活动之一,亦是当中的重点节目,一般都在为节庆而建立的大戏棚内演出。在广东一般称“神功戏”,而中国北方多称“社戏”,台湾称为“酬神戏”。
讲得很好,跟没讲差不多。
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绝版已久的旧书《神功戏在香港》。
《神功戏在香港》
神功戏在香港
一个老问题,到底什么是神功戏呢?根据作者陈守仁教授的解释:“神功”是指为神做功德,包括节日、神诞、打醮、平日的烧香拜神及修建祭坛或庙宇等,不单包括演戏 。一个社群筹办戏曲演出,作为庆祝神诞或配合打醮等神功活动,借以“娱人娱神”及“神人共乐”,这些演出便可称之为“神功戏”。
据研究,目前香港地区大部分的粤剧都属于神功戏,而“神功戏”的筹办性质,则大致可分为神诞庆典、盂兰节打醮、太平清醮、庙宇开光及传统节日庆典几大类。一般来说,传统戏棚是用铁皮竹竿来搭棚,现在则多用钢枝及纤维胶做帐幕。棚顶多是尖形以方便雨水疏散,建造费用可高达一百万元,并由筹办主会出资兴建。神功戏意在“请神看戏”,因此神架多会摆放在对正戏台的位置,或搭建出对着正庙的戏台。作者陈守仁提到,自己见过最有创意的安放神架方式是当戏棚搭在室外操场时,便把神坛置在篮球架上,可以说是“能人所不能”。
在书中,陈守仁教授也指出,神功戏和在戏院的演出在香港的粤剧艺坛并驾齐驱,这是香港粤剧发展的独特之处。虽然在1990年代,神功粤剧的总演出率已从1980年代的三分之二减至五分之二,但粤剧界普遍不存在重戏院演出而轻神功演出的态度。事实上,大部分资深的粤剧演员,如阮兆辉、文千岁、尤声普、陈好逑、林锦棠、梅雪诗、罗家英及汪明荃等,大部分仍活跃于戏院及神功戏棚内的演出。由于粤剧界对神功戏的重视,和内地不同,港澳地区很多传统粤剧的风格、特征和习俗,都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粤剧大老倌盖鸣晖的“人生如戏”
神功戏与传统
该书作者陈守仁教授早于1984年便研究神功戏,是港澳地区神功戏的权威。在书中,他集结音乐分析、实地考察及文化人类学的描述法,把戏剧跟宗教仪式、祭祀习俗结合起来研究,范围以粤剧、潮剧及福佬剧为主。除了深入探讨各类神功戏的演出习惯,更分析了社群与戏班宗教的仪式与禁忌,神功戏筹办的具体情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神功戏兼具社交、教化、娱乐和酬神的功能,充分代表传统戏曲的演出情景。他形容神功戏为“喧闹的锣鼓音乐,五光十色的戏服、舞台上和戏棚内外灯火通明,以及布景的堂皇为地方提供了浓厚节目色彩及气氛。神功戏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和例戏,例如戏迷熟悉的《祭白虎》《跳加官》《贺寿》和《送子》等节目,均让大众了解戏班的传统习惯和程序。而例戏如《碧天贺寿》及《六国大封相》等为没法选择必定要演,而正本戏则是有得拣选哪套戏来做。”
管中窥豹,足见传统戏曲一直在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兼具酬神娱人的作用。戏曲艺术与庶民宗教风俗的脉络交织,具深刻的文化意义与象征。在书中,作者也细说了关于神功戏的典故:“早在咸丰年间,元朗‘大树下’天后庙和大屿山大澳关帝古庙,已经有戏班在当地上演酬神戏的记录。1852年大屿山大澳关帝古庙重修,刻《重修武帝古庙碑志》,后面列明酬庆仪式支出,其中包括‘开光,奠土,演戏,花炮各杂项’,说明香港华人乡村社群,一直延续中国地方戏曲打醮节庆表演传统。1865年以后,升平、重庆、高升三所戏园相继落成,仍然按照演剧惯例,戏班在室内演出仪式剧目。例如1890年3月底,干诺公爵伉俪访港,港中绅商团体于4月2日在高升戏园设宴招待,并且安排戏班演出《八仙贺寿》《跳加官》《天姬送子》等传统例戏。1900年,谱群芳戏班演出《玉皇登殿》,瑞升平、瑞麟仪戏班上演《香花山大贺寿》,这些都是早期香港戏曲史上祭祀演剧的重要纪录。这种俗称神功戏的庙宇祭祀演剧,一个半世纪以来没有间断,仍然活跃于二十一世纪今天的香港。”
本书于1996年5月出版,研究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以今日的眼光再看,书中种种现象已经散发出一种十足的陈旧味,让人讶异不过二三十年竟仿如隔了几世,书中几度强调需要被保育的神功戏文化,如今在港澳地区已经成为非遗项目,被更多人所了解。但可惜的是,在网络上,港人对于神功戏的讨论热情也并不高昂,而即使守旧如澳门,也仅在土地诞时会搭棚引班唱起神功戏,而从小生于广府文化下的我,竟在此前未曾听说过神功戏——想来世事也如是,很多传统文化如果不尽早接触,日后恐怕也只能从书本中抚今追昔,仰天长叹了。
粤剧“神功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