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之城乡融合
新水坑村:转角遇到绿,家园如花园
素材/大龙街道办事处 新水坑村民委员会
整理/Mango
新水坑村一尘不染的沥青道路、洋气漂亮的私人别墅、随处可见的绿草地、大气上档次的文化中心、庭院式的老人活动中心……你会误以为自己走进了市中心的某高档小区,而这里就是番禺大龙街的新水坑村。
新水坑文化中心(彩票平台推荐 美丽乡村管理办公室供图)
老人活动中心
市新路新水坑段两旁商业区
位于省道市新路旁,毗邻南沙港快速路、番禺大道,地理位置优越。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由南约坊、谨岗坊和大巷坊3条自然村组成。新水坑村是彩票平台推荐 大龙街名副其实的“明星村”,拥有“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广东省卫生村”“广州最美村庄”“广州市美丽乡村”“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广州名村”等众多闪亮的“头衔”。
眼前的新水坑村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在2008年之前,它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发展缓慢,村内只有一条被戏称“万补路”的简易村道的破旧村庄……它有着所有城中村的特质:街巷狭隘潮湿、杂草丛生、电线杂乱,治安也不好。当时村里流传着一句话:“新水坑不新,旧水坑不旧”(1962年,原水坑村划分为两个大队,后来成为现在的新水坑村和旧水坑村,新旧水坑村经济实力不同,环境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后生仔”娶老婆,对方问家在哪条村,新水坑村的年轻人都只敢说“水坑”。
街道两边竞相开放的花儿
2008年,新水坑村新一届村委会上任,开始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提出“先美环境聚人心”的口号。经过8年的努力,新水坑村建成“七横三纵”路网,打通了断头路,建设了环村路,改造了各自然村的内街内巷,全面实现硬底化、暗渠化和雨污分流;开展了二次水改,对村民户厕进行改造;新建了庙前公园、荷塘景观主题生态园,改造了村中心公园;此外,还打造了集政务服务、村“两委”办公及村民摆酒设宴、休闲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新水坑文化中心……新水坑村的村容村貌实现了质的飞跃。
旧村换了新颜,在此基础上,新水坑村不断打造亮点,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着力打造花园式特色村庄,打造乡村治理服务新格局,让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花,释放出更多活力和更具特色的生命力。
环村中路新公厕
生态园新公厕
从2017年11月开始,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新水坑村首次有了“垃圾分类督导员”这一新鲜岗位。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创建单位,新水坑村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全村设置17个垃圾分类投放定时点和8个误时点,并建立一支十多人的垃圾分类督导小组,对没有分类投放的村民进行教育、劝导,严格监督保洁人员分类收集。2018年3月,新水坑村通过村民大会,表决通过了最新版村规民约,用整整一章的内容,将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管理制度写入其中,明确保持良好的村容环境卫生、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是全体村民的共同责任,每一位村民都有管理村中卫生的义务。发动全村人的力量,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就像守家业一样,守住美丽乡村。
2019年7月,新水坑村开展“有呼必应”试点工作,高标准打造村级“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社会综治指挥中心,在全村范围内安装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对大型出租屋安装IC卡门禁系统,对村8个出入口治安岗亭安装高清抓拍(录像)设备和智能识别系统,实行人车分流和刷卡进出,进行智能化封闭管理,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安全感。“有呼必应”平台的警务室升级后,新水坑村治安人员的办案效率和准确率都大大提高。
垃圾分类
2020年,新水坑村投资数百万元,对新水坑生态公园、生态绿道、生态停车场及沿线范围内的绿化景观进行升级改造,总面积约63500平方米。生态公园改造是绿化景观升级改造的一大特点,改造以生态公园为核心,充分利用公园原有的水塘景观特色,综合生态与人文元素,打造了荷塘景观、亲水平台、木栈道、健身步道、文化活动小广场、夜景灯光氛围,实现点睛效果,营造出水清景美的景观效果,形成“白天观荷塘美色,晚上赏生态光影”宜居宜游生态模式。
生态公园
生态绿道
新北帝庙
新水坑村还积极盘活闲置用地、闲置厂房,打造市新路10万平方米时尚创意产业园、2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写字楼、3000平方米的连排商铺和4座共60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商厦,增加农村集体收入。为加大招商引资,新水坑村专门成立工作组为企业服务,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拒绝有污染现象的工厂入驻村内,即“有底线的百花齐放”。一个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宜业宜居的美丽乡村正逐步成型。
漫步于新水坑村,你总能在各个角落感受到“转角遇到绿”。无论是生态公园、停车场、道路两旁……新水坑村通过见缝插绿的美化绿化方式,让乡村处处都是绿色美景,村民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待春暖花开之时,一株株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簕杜鹃、美丽异木棉等构成迷人景色,引得行人驻步,为之侧目,流连忘返。出去住的村民又搬回来了,如今的家园美如花园,提起自己是新水坑村人都多了份自豪感。